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圖/新華社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我國的神舟飛船又踏上新征程!
神舟再飛天,舉國關注。此次神舟十六號乘組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迎來的首個乘組。其中,航天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載荷專家(大部分載荷專家是非職業航天員,一般是科學家或有特殊專長的工程技術人員)桂海潮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去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入軌,目前,航天員乘組已在軌工作生活180余天。此次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后,神十五和神十六兩個乘組六名航天員將會師空間站,這將是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兩個乘組在軌交接,屆時中國空間站將再次迎來太空會師的名場面。
這說明,中國空間站已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趨于常態化,今后將有更多新的中國面孔踏上太空之旅。
同時,航天員的工作也將更加細致和具體,這一特點在此次飛行任務中也表現得很突出。從安裝艙外應用設施,到開展多領域大規模在軌實(試)驗;從平臺照料工作,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航天員的任務可以說既緊湊又繁忙。
5月29日舉行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披露,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總的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而本次任務乘組由3類航天員構成,就是要為后續任務安排積累經驗。
可以想見,在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之前,類似神舟十六這樣的探索之旅可能要經歷多次。通過一次次的飛行任務,神舟飛船為中國的太空探索不斷續寫新篇章。每一次飛行都顯得彌足珍貴,每一次探索都不可或缺。
載人飛船最大的亮點在于“載人”,可以說,從乘組的人員構成就能看出太空探索的新進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相比以往乘組,神十六乘組有3個特點,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航天員類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飛行;三是“多”:航天員景海鵬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將是中國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而從年齡看,景海鵬是1966年生人,朱楊柱、桂海潮都是1986年生人,他們的年齡差距有20歲,可謂是年齡差最大組合?!袄蠋隆薄皞鲙蛶А?,中國航天隊伍代有才人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載荷專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戴著眼鏡的教授”,看似文質彬彬,其實他是經過初選、復選、定選篩選,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的。
桂海潮在兩年多的訓練中,經受了8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最終成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他付出的心血,他努力的過程,映照著太空探索中每前進一步,都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有專業人士感嘆稱,首次有非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進入太空,對于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而言,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這種變化也證明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我國攻克了快速對接技術,神舟飛船從發射到對接空間站最快只要2個多小時,這樣航天員在飛船里受宇宙輻射的時間就比以前縮短了大約4個多小時,這或許會適當降低對乘組身體素質的要求。
就上述變化斷言普通國人飛天時代來臨或許有些夸張,但這無疑也是中國航天發展的方向。桂海潮跨出的這一步,或將成為中國航天史上一個新的開端,伴隨著神舟飛船一次又一次的太空探索,“可上九天攬月”于每個普通國人而言,或將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太空夢”。
航天科技是當今世界最復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每前進一步都是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從中國人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到首位出艙女航天員王亞平,再到首次有非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進入太空;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天,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到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奔赴宇宙、摘星追夢,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航天浪漫。
神舟十六飛天,抬頭望,唯美又震撼!宇宙的神秘面紗正在被我們一層層掀開,中國航天永遠在征途。
撰稿/王垚(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