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由指令長景海鵬、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載荷專家桂海潮3名航天員組成。這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


圖片來源:新京報


成為酷酷的“天神”航天員是幾乎所有人從年少就堅持的夢想。然而,在近視遍地的今天,相信不少人已深感“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飛行員招募都已經有極高的裸眼視力要求了,培養比飛行員還要嚴格許多的航天員一定會更難吧?


近視也可以“飛天”嗎?為什么航天員對視力要求這么高?載荷專家是干啥的?一文看懂>>>


為什么航天員對視力要求這么高?


航天員的一大工作職責是駕駛載人飛船,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駕照”,它對航天員的要求極高。


一方面,太空不同于日常生活環境,有微重力、真空、強輻射等現象,航天員需要系統學習軌道動力學、空間環境、航天醫學等航天知識。


飛船的設計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載具,甚至有很多極其“反?!钡牟僮?。例如,在地面上趕上一輛車要加速,在太空中交會對接可能要減速(取決于軌道高度關系),沒有拐彎、剎車、坡起,更沒有停車、倒車的概念。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必須過硬,眼睛也要能夠駕馭住這運行速度7800米/秒的飛船,真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國的航天員培養中必須進行荒野求生訓練。圖片來源:新華社


另一方面,載人航天是一件危險系數很高的事情,既要坐著“轟隆隆”的火箭一路進入太空,又要全程“電閃雷鳴”沖擊大氣返回地球,多個環節都面臨巨大風險。例如,返回時有一定可能性降落于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員有足夠強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隊伍前往救援。如果這個時刻,航天員來一句“哎,我眼鏡跑哪里去了?”,是不是感覺畫面很驚悚?


太空生活也并不簡單。在失重環境下,人的體液會重新分布,尤其是頭部會明顯“腫脹”起來。大家經常感覺到航天員進入太空后變胖了,就是這個原因。相應地,眼睛附近的體液也會增加,眼壓變化對視力的影響肯定是有的。


矯正視力能不能行?


從理論上講,人的眼睛、甚至整個人的身體,無論它好到什么地步,都是遠遠不夠航天事業直接使用的,它們根本無法直接面對真空、低溫、微重力、強輻射的環境。


因此,我們需要載人飛船來運載人體,一旦進入太空,航天員還需要進入一個小型的載人航天器---艙外服,它們是人脆弱身體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見過艙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頭盔,主要就是服務于航天員的眼睛。即便是在艙內模擬的地球大氣環境,在進行一些太空科學實驗時,航天員也需要佩戴一些特制的眼鏡。


NASA的著名航天員Peggy Whitson在國際空間站時就時常戴著眼鏡,她身邊執行出艙作業的航天員本質上也“戴著眼鏡”圖片來源:NASA


航天員的培養要花費驚人的代價,自己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還要積累若干年才有進入太空的機會。但生而為人,還是無法避免衰老的進程,人的眼睛總會不可逆地逐漸變成老花眼,或出現散光或眼疾。如果簡單因為眼睛問題就讓一個航天員停止了寶貴的工作生涯,未免是國家資源和個人情懷的巨大浪費。因此,時常能看到年紀偏大的老航天員戴著眼鏡工作,這并不算奇怪。


所以,一個能實現完全工作狀態的航天員,在特定工作場景下他的眼睛本來就是頭盔和眼鏡“矯正”過的;而他的眼睛自然衰老或出現問題時,也是可以通過眼鏡矯正來維持他的工作狀態?!安辉试S矯正”,并非鐵板不通的死要求。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此前,航天員翟志剛也曾說過,自己帶著老花鏡上太空。


近視也可以“飛天”嗎?


視頻來源:央視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曾表示,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變得越來越科學了?!耙郧暗倪x拔標準比較單一,航天員既是駕駛員,也是工程師。隨著工程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科學實驗越來越專業,任務不同選拔標準也有所不同,駕駛員和工程師的標準有了區分,高度近視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視還是可以的。我們現在招了幾個載荷專家,有好幾個也是戴著眼鏡的?!?/p>


我國自第三批航天員起,已經開始招募“載荷專家”,以滿足以天宮空間站為典型平臺的科研需求。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資料顯示,伴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要求空間站在軌航天員進行科學實驗的操作越來越專業。針對工程發展的新要求,相應地在對第四批航天員的崗位類型、專業要求和身體條件要求方面,都給予了更為細化的設計。依據其類型和承擔任務的不同,對選拔標準設置了不同的要求,同時也擴展了選拔的范圍。比如在第四批航天員中擔任載荷專家序列的航天員,就面向大學、科研機構及從事太空科學研究及應用的多行業人員開放。同時允許他們的身體條件比飛船駕駛員和飛船工程師要低一些,低度近視也被納入可接受的范疇。


載荷專家是干啥的?


目前,全球有航天員540余名,分屬于18個國家,我國現役航天員有34名,其中第一批現役9名(已退役5名),第二批7名,第三批18名。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航天員的分工更加明確,第三批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新增兩個“工種”: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飛行工程師負責太空站建設和維護,主要來自科研部門、高校的工程師或機械師。載荷專家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主要來自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


圖片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網


桂海潮便是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


隨著空間科學技術活動的深入,空間科技活動越來越專門化,載荷專家應運而生。


1964年,前蘇聯“上升1號”飛船上,費奧克蒂斯托夫成為第一位有效載荷專家,他是一位航天設計師,參加這次飛行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進行飛船太空飛行的實際考察。


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登月飛行的航天員施密特是第一位真正的載荷專家,他是職業地質學家,在對月球進行實地考察方面的優勢遠勝于其他航天員。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際空間站的出現,為開展長期、可動態調整的研究任務提供了可能。


2011年進入運營期后,參與空間站任務的載荷專家擔負了專業性空間研究項目的具體實施,比如空間生物學、物理學等專業性項目以及部分新技術驗證項目,并在必要時指導飛行工程師協助完成相關工作。


隨著我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為滿足工程任務需要,2020年底選拔的第三批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18名航天員中有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


2022年9月,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全面啟動,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


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選階段選拔工作,共有100多名候選對象進入復選階段。


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后明白了嗎?戴眼鏡的朋友們,可以繼續拓展自己的科研業務能力,爭取有朝一日圓夢太空。


綜合自新華網、央視新聞、我們的航天、新京報、新聞聯播


編輯 王曉琳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