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5月30日9時31分,我國將發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組成。

 

按計劃,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計劃于今年11月返回東風著陸場。

 

第四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景海鵬創造歷史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搭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發射升空。此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配合下,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奔赴太空。這是景海鵬第二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工作和生活。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準操控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于10月19日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工作和生活。11月18日,航天員安全返回,景海鵬順利完成了第三次載人飛行任務。此次任務首次實現了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開展了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

 

2022年6月,景海鵬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這是他第三次擔任飛行任務的指令長,第四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這也意味著,他是中國到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景海鵬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陸軍少將軍銜。1998年,景海鵬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暗谝淮紊咸战袑崿F夢想,第二次叫超越夢想,第三次叫升華夢想,第四次我感覺叫創新夢想?!痹诮邮苎胍曅侣劜稍L時景海鵬說。

 

為什么還要繼續飛行?景海鵬表示,“作為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出征太空是我們的主責主業,是我們的工作,每名航天員都應該是這樣,作為一名航天員就應該時刻準備任黨挑選,再立新功。你問我為什么還要上,我不僅想上,也十分渴望再上太空,要跑好空間站屬于我的那一棒?!?/p>

 

朱楊柱是中國空間站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

 

在神舟十六號乘組中,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他是國防科技大學培養的首位航天員。這次出征,他將作為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并在太空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朱楊柱出生于1986年9月,籍貫江蘇沛縣。200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上校軍銜。曾任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副教授。2020年9月,經過層層選拔,入選為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系統訓練,他從一名軍校教員成長為一名具備飛行能力的航天員。

 

對于朱楊柱入選神舟十六號乘組,國防科技大學官方消息稱,“朱楊柱邁出了科技人員‘飛天’的第一步,這是極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未來我國將有更多的科技人員前往空間站探索浩瀚宇宙?!?/p>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國防科技大學深造期間,從空氣動力學到流體動力學,朱楊柱十年潛心研究,積累了航天飛行領域的深厚理論功底,為他日后成為一名航天飛行工程師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初,我國啟動了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已經在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擔任副教授的朱楊柱,報名航天員選拔。

 

神舟十六號乘組是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作為空間站的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對未來空間站將發揮的作用充滿了期待。他表示,期待自己上去以后能協助地面人員,讓中國空間站更加穩定高效、長久安全地運行,并爭取空間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5月29日的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上,朱楊柱說,“2021年初,我們三批18名戰友加入航天員隊伍。兩年多來,我從一名普通的大學老師成長為一名‘飛天’戰士,這是事業成就的,更是時代哺育的?!?/p>

 

桂海潮是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

 

今年36歲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作為載荷專家,首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桂海潮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此前,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為滿足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航天器上裝載的、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被稱為有效載荷。一般來說,載荷專家要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消息稱,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在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桂海潮經受了8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為“上天”做好萬全準備。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桂海潮談到了自己選拔訓練的過程?!拔覀冚d荷專家選拔的時候通過的測試是6個G的超重,但是最終的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剛入隊的測評當中,呼吸對抗的動作也不是很在節奏。另外一個項目是轉椅,每一次在做完轉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覺到天旋地轉的?!惫鸷3闭f。

 

據了解,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有著豐富的實驗室經歷,在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成果豐碩,在SCI發表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研究也為神舟十六號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以后,科學實驗項目的數量大幅增加,其操作的技能要求也比之前大幅提高。桂海潮對即將到來的5個月的太空之旅充滿期待。他說,“我覺得從身體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準備好了,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而且也非常期待,進入我們國家的空間站?!?/p>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